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布赖恩·布鲁雅(Brian Bruya)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讲座

来源: 作者:潘桂艳编辑:冯丽、罗英芳时间:2025-04-25点击数:

4月22日下午,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布莱恩·布鲁雅(Brian Bruya)受邀莅临我院,在国交中心222会议室带来题为《为何西方哲学中缺少"自然"概念?》的学术讲座。学院党委书记潘文昊、院长冯丽及全体教师参与研讨。讲座由冯丽院长主持以跨文化哲学比较为独特切入点,深入剖析中西方对“自然”概念理解的本质差异,揭示这一差异对当代科学、伦理与艺术实践产生的革新性启示。

布鲁雅教授以中西哲学比较为切入点,系统梳理了中国古典哲学中"自然"概念的四重核心内涵:1."集中"——专注本真、摒弃杂念的实践态度;2."排除"——祛除遮蔽、回归本源的认知路径;3."感应"——万物互联、共生共荣的生态智慧;4."轻易性"——超越人为干预的自然圆融之境他结合《庄子·养生主》"庖丁解牛"的寓言故事,阐释中国哲学中技艺与道的统一性;引用《孟子》"夜气说"论证道德直觉的自然流露特性,强调中国哲学的"自然"观本质上是人与宇宙节律共振的实践智慧,与西方传统哲学中"主客二分"的认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。

针对西方哲学中长期存在的"自由意志"与"自然必然性"悖论,布鲁雅教授展开深度剖析:从亚里士多德的"潜能-现实"形而上学,到卢梭的"自然状态"伦理预设从拉美利特的"机械唯物论"还原主义,到席勒的"游戏冲动"美学救赎他指出,西方哲学始终难以调和"神性救赎"与"理性认知"的冲突,而中国哲学"天人合一"的世界观则为破解现代性困境提供了新范式——通过量子力学的"观测者效应"与生态哲学的"整体论"佐证,倡导建立动态共生的全球哲学体系

讲座结束后,布鲁雅教授与教师们展开深度互动,围绕“自然”概念的跨文化翻译、中国哲学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启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,布鲁雅教授逐一耐心解答。冯丽院长在总结中指出,本次讲座不仅是学术思想的碰撞,更是文明基因的对话。她强调,学院将持续推进“全球文明互鉴”系列学术活动,以哲学为桥梁探索人类行动范式的革新路径,为应对生态危机、技术伦理等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。

1 冯丽院长主持

2 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布赖恩·布鲁雅(Brian Bruya)教授正在讲学

3 参会教师正在认真聆听讲座








北部湾大学外国语学院  版权所有

© College of International Studies,  Beibu Gulf University

地址:广西钦州市滨海新城滨海大道12号国际交流中心(1号教学楼对面)

电话:0777-2808607  邮编:535000 

留学生教学教务邮箱:isteaching@bbgu.edu.cn